浙江新世纪期货有限公司是1993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
总局核准注册成立的国内第一批专业期货公司
导读
2018年的中国经济将比较平稳,正是因为经济趋稳,而且波动幅度减小,使得趋势性机会比较少,更多来自于结构性的机会。当前经济还是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大方向,因为经济步入存量主导阶段,会出现分化,同时又在集中:行业在集中,人口在集中,利润在集中,资产在集中。所以我想从经济分化和集聚的角度,从宏观维度自上而下来探讨一下投资机会。
对外开放:门越开越大
从3月份到现在为止,我们现在讨论最多、最热议的,就是中美贸易问题。中美之间贸易之所以会出现冲突,还是跟中国的崛起有关系。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贸易在全球的份额非常低,那个时候主要是美国、日本、德国等的全球贸易份额比较大。之后随着中国的崛起,在美国的贸易逆差的国别占比中,日本、亚洲四小龙、东南亚都在下降,中国则大幅上升,这是中国人口红利和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所以说中美冲突不可避免,因为我们是后发国家,后发国家的崛起对先发国家来讲肯定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引发冲突。
中国、日本、四小龙、东南亚各国的美国进口份额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再讲中美贸易冲突注定发生的另外一个逻辑:中国的贸易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的第一,还是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另外土地资源匮乏,我这张表里想说明的,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德国,这三个国家都是全球的制造业的大国和强国,同时还是贸易大国,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或只有世界的六分之一。所以说,它们就必须要发展制造业,要扩大出口,要坚守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数据来源:WIND, 世界银行,中泰证券研究所
所以,开放这一理念,无论是对于二战之后新兴崛起的国家还是摆脱计划经济的中国,都会被接受的。中国出口的本质来讲就是移民替代,中国这么多人口,长期在相对少的耕地上生活,而欧洲从16世纪之后就陆续向外移民,到目前为止,北美洲、南美洲、澳洲,还有非洲部分地区,都是被欧洲人所占领并定居。因此,欧洲民族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就比较多。中国没有那么多资源,怎么办?只有通过充分使用劳动力。因此,在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成为出口大国,就是要本国的劳动力在本国替全球生产商品,实质上就是移民替代。
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会发生中美贸易冲突?主要还是在于特朗普上台之后,他看到的就是中国对美贸易逆差中的贡献要接近50%,尤其是2017年这一年,像日本、德国、墨西哥,这三个对美贸易顺差国的出口贸易额没有再提高,而中国还是在进一步提高,所以这就是特朗普对中国不满的地方。
当然,即便我国出口额再提高,中国出口在全球的出口总额的占比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一般来讲到了12%左右是一个极限,当年美国或者日本、德国,当它的出口占到全球出口的12%左右的时候,或者上了10%之后,就出现下行拐点。
所以说,中国要想进一步增加出口,客观上也是有难度。2015年是中国出口份额最多的一年,达到13%以上。2017年虽然出口贸易额在增加,但是在全球出口额中的比重在下降。而且,中国虽然是出口大国,但还不是出口强国。中国出口的一般贸易在全球占比只有7%左右,这还是低于日本、德国、美国等一般出口贸易的全球份额。
虽然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出口份额全球第一,但是更多的还是靠我们的加工贸易来推动出口。这几年加工贸易有所回落,但占比仍接近40%。2010年以后,中国的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出现部分产业的转移,如越南出口的增速要超过中国。
越南出口增速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超过中国(%)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2013年以后,中国的出口增速走势图基本上跟日本一样了,即中国靠出口再来拉动经济增长,今后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日本的出口产品跟美国的出口产品更具有竞争性,但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更多是有互补性的,所以说,中美之间有冲突,但还是有合作机会。从这个方面来讲,即便现在短期内中美贸易冲突很难化解,但是从长期来讲,还是应该有彼此退让、妥协的空间的。
所以,第一部分我想表达的观点是,第一,预计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今年仍然可能会下降,不管有没有中美贸易冲突都要下降,因为去年的贡献是偏大的,去年贡献0.6个百分点,今年贡献率估计能保持正就不错了。第二,必须审时度势,中国经济发展至今,粗放发展阶段基本结束,确实需要更加开放的政策,通过降低关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扩大进口。
今年的博鳌论坛上,最高领导的讲话强调,中国坚持开放的步伐会越来越大,提出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确保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我们最近也是看到,中国降低了汽车、日用品的关税等,其实也就是要以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和全球各个国家进行合作,寻求大家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支持,为我们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内强监管去杠杆——稳步推进
在对外加大开放力度的同时,对内还是要强监管、去杠杆,稳步推进。面对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仍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认为货币政策或会宽松,因为经济在往下走了,或者金融违约事件出现多了,必须有所放松。
我认为这几年内放松监管或放松货币都很难。逻辑是什么?因为我们的金融规模过大,以下这两张图就可以反映中国货币超发、金融规模过大问题。
中美M2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美国的M2占GDP比重也就是70%左右,中国则超过了200%,2017年中国M2占GDP比重,虽然有所回落,同时M2增速有所回落,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很高,超过美国加欧盟的M2之和。这么多的货币居然没有推动物价,那就必然推动房价,导致资产泡沫。这是中国经济必须脱虚向实的逻辑之一。
逻辑之二是中国的金融业规模过大,银行成为宇宙大行,因此必须让金融业去杠杆。下面这张图反映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我们在2005年之前是很低的,大概是4%左右,但到2015、2016年上升到8.4%。美国去年也不过7.5%。
中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大概只有20%左右,服务业要占到80%,而中国的服务业只有50%左右,但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过高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说金融去杠杆是一个早晚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折。
我们回顾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口号的提出是2015年末,触发供给侧改革的最大因素发生在2015年。2015年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五次降准,五次降息,这是很值得回味的一年:中国股市出现“异常波动”,5月份人民日报权威人士发文,2016年起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十九大;2018年中央机构改革。这张图还是挺有意思的,与2015年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目前的国家机构改革,国务院的办事机构在精简减少,党的决策部门则在增强增多。所以更加体现了这一轮的金融、经济的监管的特色,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前面也讲到,这一轮的强监管的特点是稳中求进,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因为监管本身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不能由于监管的力度过大反而触发了风险,事与愿违。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不少改革举措被推迟,如2016年要推出的注册制,到现在遥遥无期了。2017年底提出来的资管新规,过渡期也延长了。这是在不断的检验市场的承受能力,在市场可承受的情况下,来稳步的推进改革。
另外一方面,我们发现政策上也出现了微调,如过去重点强调三去一降一补,近期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的会议上提出结构性去杠杆。过去很长时间都不提扩大内需了,这次政治局会议又再提扩大内需。
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扩大内需提法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中泰证券研究所
政策的微调,其目的是要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因为预期今年投资增速要回落,其中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回落,房地产投资增速或略有回落,制造业投资则能够趋稳,但是总体来讲投资增速还是下降的。出口增速肯定也要下降,消费则很难有大起色。由于三驾马车不支持经济进一步上涨,在政策上有所微调,是为了今后两三年内中国经济的L形得以实现。
存量经济主导:分化与集聚带来机会
尽管中国经济走L形,但仍属于中高速增长,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也是相符合的——因为6.7%、6.8%这样的经济增长也是在全球领先的,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两倍多,美国的三倍。这样的增长能够维持下去已经不错了,但是它跟以往高增长的模式明显不同。去年讨论最多的是新周期,而现在又都普遍在讲所谓“金融周期”的见顶,我的看法是,根本没有所谓的新周期,中国正逐步进入到存量经济主导的阶段。经济虽然还是在增长,但是增速在下降,从长期来看,GDP6.5%肯定不是一个可以撑得住的增速,6%长期来看也撑不住的,也就意味着中国将步入到一个存量经济主导的阶段。
关于存量经济可以有几张图来反映。一个是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在下降,另一个是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在下降。流动人口的数量在下降,可能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有关,与城镇化步入后期有关,这都是存量经济的特征。当然,这里讲的不是纯粹的存量经济,而是存量经济主导的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泰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泰证券研究所
存量经济的表现之一,就是客流量在下降。2017年是历史上除了非典之外,客流量首次下降的一年。从2017年公报的交通数据看,民航完成旅客运输的增速为13%,铁路为9.6%,公路为-5.4%,这也反映了高端消费的增速远超普通消费。这正是今后看好航空业的逻辑,不过,运输旅客的总量是下降的,为-2.6%。
存量经济表现之二 ,就是2017年新车(乘用车)销量增速降至1.4%,但二手车交易量大幅上升。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路边上、火车站、地铁口、机场等很多地方,都是二手车的广告。二手车广告做得最大的就是瓜子二手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美国二手车的交易量是新车销量的两倍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50%,这方面将来会更多(的二手车交易),因为未来汽车的保有量将越来越大,新车的销量就会下降。
存量经济表现之三,就是这些年来煤炭、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产量基本上都在走平甚至是负增长。这就意味着基建、房地产投资高增长不可持续。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要寻找到机会,更多是来自于结构性的机会。我们看这两张图,GDP增速过去是波动比较大,增速比较高,2011年以后开始回落,如今走L型。再看一下股价走势,过去波动比较大,2015年6月份到现在6月份,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的股指波动幅度在大幅度下降,这三年来GDP的波动幅度也是在大幅度下降,这是一个存量主导的阶段,我们应该寻找的是结构性的机会。过去是趋势性机会,鸡犬升天,现在是结构性机会,此消彼涨。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行业分化和集聚:看好行业龙头与高端制造
通过统计汇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大致可以反映行业的分化和集聚过程。如传统产业总体是在走下坡路,新兴行业崛起。传统行业中,行业龙头的市场份额在提高。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上市公司的数据看,2016-17这两年盈利增长都在起来,首先是因为国内公共投资加大力度,海外经济复苏;其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也与环境要求的提高有关。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中的中小企业(指市值小于中位数)的日子不好过了,虽然盈利也在增长,但净现金流和经营性净现金流均下降,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可能相当紧张。
中小市值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下降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此外,上市分行业利润占比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如2017年采掘(+2.1%),钢铁(+1.7%)机械设备(+0.9%)化工(+0.8%)等这些中上游的行业,盈利增速上行,盈利份额在增加。中下游行业的盈利增速在回落,在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的占比也下降了,如银行(-6.3%),公用事业(-1.5%),传媒(-0.7%),农林牧渔(-0.5%)等行业。
我们还可以从资产负债率变化的角度发现各个行业的盛衰,如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的行业集中在受供给侧改革影响较大的行业:采掘、钢铁、建筑、建材,其中小市值公司下降更快。资产负债率有所扩张的行业为家电、传媒、电子、计算机,主要为新兴行业。
行业公司层面的再一个分化,体现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过去,很多人就业都要到私营企业去,因为国有企业效益低,薪酬水平低。但2016年以后,国有企业的盈利从负增长变为正增长,并超过了民营企业的盈利增速。故国进民退确有数据做支持。从固定资产投资份额看,国有企业的投资份额从2016年开始显著上升。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这种分化是什么背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国有企业的盈利上升呢?第一个理由还是跟PPI有关系,国有企业中的大部分处于中上游,属于资源部门,PPI往上走,国企相对收益更大。第二,环保要求提高了,很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环保不达标,成本上升,有些就停工停产了;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监管加大,信用收紧,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国有企业还是有一定信用优势,融资成本低。
国企强、民企弱会否成为一个可以持续的趋势?这个趋势会延续多久,我不清楚。但是大家都清楚,去年股市表现好的是蓝筹股,蓝筹股大部分中是国有企业。有人说到了2018年会出现风格切换,创业板、中小板将会表现好。但从目前来看,数据上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度。从存量经济特征看,经济步入分化阶段,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美国、欧盟、日本的超大企业,在全球的份额都高得惊人。
国内而言,像家电行业、医药生物行业等等,集中度在明显的提升。即便是争议最大的房地产行业,销售额前十家房地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只有8%,2017年提高至24%,增大至三倍。
除了上述提到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分化、国企和企业之间分化以及上中游与下游之间的分化外。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的发展分化现象也同样存在。
比如电子通讯行业,光伏、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都是国家产业政策所倾斜的,也是国家研发经费重点投入的。既然有投入必然会有产出,产出多少另当别论,新动能的逐步发力是必然的。如像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行业,中西方的技术差距不像芯片、精密仪器制造等那么大。
我在4月份的时候参加博鳌论坛时,看到会议中的同声翻译用的是机器人。不久的将来,在卖方分析师这个行业,我想将来也会遇到人工智能的挑战,研究报告的50%可以用机器人来写,这样可以大量的节省人力成本。现在卖方一天出七百多份研究报告,我想至少有一半的研究报告将来可以用机器人来写。
居民收入分化:看好消费升级与高端消费
我并不十分看好消费,因为消费增速是回落的。为什么会回落?一方面是经济增速在回落,另一方面是基尼系数在上升,2016-17这两年,基尼系数都在往上走,说明我们收入差距是在扩大。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与经济步入存量经济增长模式有关。现在收入最高的两个行业,一个是IT行业,一个是金融行业;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新经济的比重也进一步上升,高技术、专业型人才的收入不断提高。传统行业面临并购重组压力,盈利增速是在往下走,不少企业破产或停工停产,使得传统产业的从业人员薪酬增速下降。
制造业中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整体收入增速不如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大约覆盖了中国80%以上的劳动力的就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在往下走,平均数在往上走。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是6.4%,占中国居民人口20%的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去年增长9.5%。这就是一个分化,这种分化对消费来讲总体不利的,因为按边际消费理论,只有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上升,消费增长才会提高。
2010年以后,名义消费增速扣除CPI之后,一直在回落。整体回落的同时,必然含有结构性机会,就是消费升级。升级的第一个逻辑是恩格尔系数在往下走;第二个逻辑是基尼系数在往上走。故看好消费升级,看好高端消费。
例如,20%最高收入群体,虽然是少数人,但占全国总人口20%就是2.8个亿,2.8亿人的消费升级对于高端消费、服务消费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这两年以来,吃药喝酒的板块表现比较好,教育娱乐行业的消费增长很快,这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较快、高端消费火爆密切相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泰证券研究所
高端消费的热点在哪里?一个是奢侈品消费,去年中国人在国内外购买的奢侈品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35%;国内豪华车的销量去年增长了22%,但乘用车销量增速只有1.4%;过去三年来茅台酒的销量增速达到两位数,去年超过20%,但白酒销量逐步下降,2017年接近零增长。另一个是服务或娱乐消费,如旅游、电影、游戏等娱乐活动,例如,澳门博彩业的毛收入增速从2016年6月份开始回升,今年4月份同比增长27%。
由另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收入水平提高也使得服务消费上升,国内居民在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消费支出大幅增加。但是,在另一端,在食品饮料、衣着领域的中低端消费支出比例却明显下降,如啤酒、白酒销量的增速在回落,红酒销量增速在回升;方便面销量负增长,餐饮业则快速上升。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人口分化:看好人口集聚区域的投资机会
未来人口的集中度将进一步的提高,人口流动与产业发展相关,人口集中度的提升与产业集中度提升相关;同时,人口的集聚度又与城市在文化、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公益和福利相关。人口集中度提升这个过程还刚刚起步,今后还是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到了后期,但人口在城市间流动的阶段还有很长时间。如中国目前第一大城市上海的人口集中度还远远不够,只占中国城市人口的2.97%,不足纽约的一半。东京作为日本第一大城市,它的人口集中度是全球最高的,占日本人口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首尔,占韩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第三是巴黎,占法国人口的23%。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因此,如果没有政策的限制,上海常住人口达到五千万也存在可能性。既然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超大城市的人口流入,那么,我们可以预期大都市周边地区的人口会增长和集聚。上海周边城市的人口增长将如何?我们可以比照日本东京。70年代以后东京都人口在下降,但是东京大都市圈的人口是在增加的。
数据来源:WIND, 中泰证券研究所
统计数据表明,过去两年北京周边、上海周边、广州-深圳周边的城市,人口也都在增加。如果你要买房子的话,不妨选择在上海周边,如嘉兴、南通、昆山等地区。未来上海或以虹桥商务区为中心向外进行辐射,这是一个大趋势。
还有人说高铁的沿线城市的房地产值得看好,但中泰宏观团队最近刚刚做了研究,发现中国高铁八横八纵,选取其中两条高铁,发现沿线36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常住人口的占比出现下降,其中京沪高铁沿线下降的城市为5个,而沿江通道高达70%的城市的比重变化为负值,反映出高铁建成之后,这些城市并没有呈现出集聚人口的态势,反而出现了向外扩散的迹象。
数据来源:各地方统计局, 中泰证券研究所
为何高铁沿线城市吸引不了人口流入,反而出现流出呢?这与当地的产业发展、GDP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税收增长等密切相关。把这些指标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高铁沿线城市在高铁开通后,都没有显著改善,不少甚至下降。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存量时代,存量时代不能以增量的思维去推理。存量经济的特征就是此消彼涨,你这边人多了他那边人就少了。所以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将不断减少,而这个过程还是远远没有结束。
如果把各地的常住人口进行分解,一个是自然增长人口,即出生减去死亡;另一个是流动人口。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来讲,短期来看,自然增长人口对经济发展并无多大益处,只会增加城市财政负担,因为自然增长人口是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均是被抚养人口;但流动人口大部分是劳动力。
根据2017年的各地统计数据,发现山东省是全国流动人口减少最多的一个省份,也就是人口净流出约42万人;广东是人口净流入最多的省份,增加了将近70万人。总体看中国人口的流向,过去是从西到东,现在是从北到南,说明往南迁徙更有机会。
但这个机会也是结构性机会,而非整体性机会。如即便在广东,除了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之外,其他11个城市的流动人口都是净流出,所以广东经济也是分化的,发展最好的地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中泰证券研究所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不妨根据人口流向变化来寻找投资的方向。过去投资者讲得比较多的是区域板块机会,如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只要有政策就去炒地图,却很少对政策本身做评估。现在,我们需要更加精准去研究人口流动的细节,如哪些县区人口在流出,哪些城市人口在流入。
因此,应该更加关注“线”的变化而不是“面——板块”,这些年来,中国人口总体流向“三条线”上,这三条线的经济增长质量相比其他地区要高,产业集中度也相对较高,一条是长江经济带,一条是粤港澳湾区,一条杭州湾湾区。
尽管京津冀也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增长板块,但过去几年总流动人口在净流出。从大板块看,东北、西北、华北,这三个区域的人口都是在流出的。而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状况也不是铁板一块,长三角经济区主要在上海周边及杭州湾一带发展不错,温州经济增速下行,人口净流出。整个广东也就是粤港澳湾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投资的逻辑,过去是铺“面”,现在应该到聚焦到“线”,未来应该精准到“点”。
总结一下,在当今存量经济主导的这样一个经济格局下,分化的过程没有完成,集中的过程也远远没有完成。如果能够把握产业、资金、人口流动的大趋势大方向,及早发现集聚的点或集聚的趋势,发现行业龙头,发现经济增加极,那么,未来的投资收益应该非常可观。
(本文系6月5日中泰证券中期策略会演讲内容整理)
上一条 : 光大首席彭文生: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痛苦的去…
下一条 : 欧美每次大分歧,总有南欧猪队友神助攻
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为更加规范我司资管计划净值及资管计划相关信息的公示工作, 公司现决定变更资管产品净值及资管计划相关信息公示的方式,只对已有的资产管理计划的客户公示产品净值和相关公示信息。客户请点击下方“客户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 点击 “产品信息”、“产品净值”,查询产品净值和相关公示信息。 我司会按照资管合同约定,定期将资管产品的最新净值和相关公示登录用户名及密码发送到对应的委托人预留手机中。 如无法收取信息,可拨打资管部热线(0571-85175202)更新相关信息。
特此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