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00-2828
新世纪研究

浙江新世纪期货有限公司是1993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
总局核准注册成立的国内第一批专业期货公司

“货币超发”是不好,但鼓吹“货币紧缩”更是毒药!
发布日期:2018-06-22

2018年5月经济数据,经济需求下降明显、社会融资数据“腰斩”,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同时,国际贸易问题发酵,全球经济环境扑朔迷离,中国经济再蒙上一层阴影。

对于货币政策,市场开始分化为两派:一派开始呼吁“货币宽松”,以护航经济增长,但另一派观点认为,应当坚持“货币紧缩”,以实现去杠杆、抑泡沫、经济转型。

我们在本文中对2014-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自身经验,以及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德国的货币宽松,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量化宽松进行分析,来分析当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最佳路径。

本文的结论是:

1、美国2008年之后的货币宽松、德国广场协议之后的货币宽松,均为货币宽松的成功案例,带来的是美国、德国经济长期繁荣。货币宽松本身并非“罪恶之源”,货币政策只是一项工具而已,货币宽松如果用得好则可以有益无害。

2、中国2014-2016年货币宽松的教训在于,当时中国监管体系存在严重不足,父爱主义和监管真空严重,导致“监管套利”等金融乱象频发,银行体系过度膨胀,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

3、日本广场协议之后货币宽松的教训在于,日本仅仅依靠低利率刺激经济,而并没有改变“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反而导致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形成全球罕见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导致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

4、同样是广场协议之后的货币宽松,德国与日本的结局完全相反,德国的成功经验在于,货币宽松的同时,没有导致房地产泡沫,相反货币宽松助力德国经济发展,使德国成为欧洲的长期火车头。

5、美国在2008年之后,更是采用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结果不仅没有出现令人诟病的副作用,相反,目前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美国之所以采用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是因为伯南克反思大萧条的教训:“一是要稳定我们的金融体系;二是作为最后贷款人,央行要确保货币政策能充分地适应和支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美国长期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美国能够走出危机吗?

6、对于目前中国而言,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稳健中性”,继续推进“三大攻坚战”,但稳健中性的内涵绝对不是利率“一成不变”,而是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短端基准利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促使长端无风险利率下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依然偏高)。在监管体系已经今非昔比的现在,“降准”的副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必要性却已经凸显(注:本文定稿于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前)。

7、现在中国央行重复2015-2016年的“大水漫灌”确实不可行,但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通过“货币紧缩”来承受不必要的短期阵痛,无助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更无助于新经济和科技研发,“货币紧缩”是当前经济的毒药而非解药。


中国央行前车之鉴:14-16年的货币宽松


回顾2014-2016年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尽管这一轮货币宽松一定程度助长了金融乱象,但是央行货币政策偏误的根本并不是在于“宽松”本身,而是在于货币政策“退出宽松”过晚。恰当和恰时的“宽松”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意义重大,只有偏离“基本面、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宽松、缺乏金融监管才是导致金融乱象的根本。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图1:2015年“股灾”之后,货币宽松加码

2014年9月,中国经济数据开始断崖式下跌,经济短期平稳预期被证伪,央行货币政策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开始了一轮货币宽松周期,大幅下调公开市场利率,从4.3%左右大幅下调至3.6%。

央行真正开始货币宽松,开始于2015年的“股灾”。为救助“股灾”和缓解全球金融危机悲观预期,央行货币政策不得不进一步“宽松”,政策开始重启逆回购、下调MLF利率、继续“双降”,货币政策在宽松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股灾”和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央行货币政策完全宽松不可厚非,这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成效明显。

我们认为,2014年开始的货币宽松一开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股灾”之后维持了太长时间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低位(2016年初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回暖),同时货币市场波动性、利率水平均远低于合理水平,再加上金融监管的严重缺位,共同导致了2015-2016年的金融乱象频发。


货币宽松的国际经验:解药还是毒药?


我们以三个例子来说明,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德国,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

(1)日本货币宽松的失败案例:产业空心化+房地产泡沫

日本的例子是近年来中国研究者引用最多的例子,我们简要论述。

广场协议之后,由于日元升值、日本雁型模式等原因,日本国内的“产业空心化”严重,日本政府为防止经济下行的压力,希望通过“货币宽松”来对冲经济下行,央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的超低水平并一直持续了27个月,但是,大量的流动性流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泡沫严重,最终在货币政策收紧下,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资本负债表”破产,出现了“失去的二十年”。

该案例被作为“货币宽松”的典型反面教材,无数研究者基于日本的例子认为,“货币宽松”是导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根源。但是,与下面德国的例子对比可以发现,同样的货币宽松,并不一定导致“恶果”。

日本“失去二十年”的关键,在于产业空心化、房地产泡沫及其崩溃。

(2)德国货币宽松的成功案例:技术创新+抑制房地产泡沫

首先需要提醒一下,“广场协议”不仅仅是针对日本,同样针对德国。当时,德国马克同样是被要求升值的货币,而且升值幅度与日元基本相当。

但是,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疑,中国的研究者往往忽略德国如何在“广场协议”下涅槃重生。

先来看一个事实,德国在广场协议之后,同样采用了货币宽松政策。从日本、德国短端国债利率来看,两者均从7%以上下降至4%左右,下降幅度基本相似。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图2:日本和德国在广场协议之后,均采用了货币宽松

德国经济在货币宽松之下,并没有引发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价格一直保持平稳上涨的趋势。相比之下,日本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化严重,这是德国与日本最大的差异。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图3:同样的货币宽松,日本房地产泡沫,德国没有

德国与日本第二个不同点在于,德国通过财政政策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通过大量的减税政策、加大企业的研发支持力度、资助投资周期较长的行业,从而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增长。

从最终结果看,同样到受到“广场协议”影响,同样使用了“货币宽松”,但是两国的结局完全不同:日本1990年至2016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累计值仅为30%,而德国则高达47%。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图4:同样的货币宽松,日本和德国结局完全不同

同样是货币宽松,为何德国与日本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以及严重的产业空心化,而德国在这两方面都要比日本做的好太多。

(3)美国“量化宽松”:经济“一枝独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开启了史无前例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周期,并使得美国成为如今的“一枝独秀”。

美国的例子,其实更是家喻户晓,但是不知道为何,现在中国国内的所有研究者都已经忘了,美国的现在的经济复苏与“货币宽松”有关。

聊产业、做金融,上潮汐!

图5:别忘了,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之前,长期的“零利率”

来看看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是怎么说的:“在2008年秋至2009年初,我们启动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虽然无法完全确定,但大部分学术研究表明,这个举措对美国的经济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

提问者追问:“所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经济的复苏有着很大的益处?”

伯南克:“对。”

伯南克最为著名的是他对于“大萧条”的研究,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结论是,“抑制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全球货币供给紧缩”

现在中国人都看到了美国的经济复苏,却忘了伯南克等人在货币政策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如果美国当时采取的不是货币宽松而是货币紧缩,则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大萧条”。

总结本部分,结论很显然,同样是货币宽松,有的国家可以二十年经济停滞(日本),而有的国家则可以经济长期繁荣(德国),甚至一枝独秀(美国)。

从日本的失败案例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研究者不能太过于线性思维,而要多用比较思维,多区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不能太过轻易地得出日本“失去二十年”是因为货币宽松。

从德国、美国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货币宽松来保持经济稳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注重抑制房地产泡沫,才是最佳的发展路径。


中国央行:货币宽松还是紧缩?


无论是2014-2016年中国自身的经验教训,还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德国的对比经验,以及2008年之后的美国经济复苏,我们可以发现,货币“宽松”从来都不是“梦魇”,货币宽松只是政策篮子的一项“工具”本身。

只有“工具是否被恰当运用”才决定了货币政策宽松的利弊,且在经济存在明显下行压力下,货币政策宽松是对冲经济下行非常重要的工具,能够有效刺激经济需求、恢复经济信心,不可因为一些“瑕疵”而摒弃不用,货币宽松瑕不掩瑜。

不恰当的货币宽松政策确实会带来负面效应,其中以“房地产泡沫”影响最为严重。以日本的教训为例,日本“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及资金的“脱实向虚”导致了房地产价格泡沫,最终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情况下,日本经济受创十分严重,因此,需要注意在货币宽松过程中的“房地产泡沫”风险。

对比当下的中国经济金融环境,2016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策层通过“930”、“317”房地产政策调控,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这是货币宽松过程中重要的机制保障。

此外,中国的监管者在2017年以来,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堵住金融监管的真空和漏洞,形成了完善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这与2014-2016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甚至可以这样讲,即使重演2014-2016年的央行过度宽松,当前的中国金融体系也绝不可能重演当年的金融乱象。

对于中国目前而言,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稳健中性”,继续推进“三大攻坚战”,但稳健中性的内涵绝对不是利率“一成不变”,而是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短端基准利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促使长端无风险利率下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依然偏高)。

在监管体系已经今非昔比的现在,在房地产调控机制大幅完善的现在,“降准”的副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必要性却已经凸显。

现在中国央行重复2015-2016年的“大水漫灌”确实不可行,但是在经济本来已经下行的背景下,通过“货币紧缩”来承受不必要的短期阵痛,无助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更无助于新经济和科技研发,“货币紧缩”是当前经济的毒药而非解药。


尊敬的委托人:

根据《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为更加规范我司资管计划净值及资管计划相关信息的公示工作, 公司现决定变更资管产品净值及资管计划相关信息公示的方式,只对已有的资产管理计划的客户公示产品净值和相关公示信息。客户请点击下方“客户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 点击 “产品信息”、“产品净值”,查询产品净值和相关公示信息。 我司会按照资管合同约定,定期将资管产品的最新净值和相关公示登录用户名及密码发送到对应的委托人预留手机中。 如无法收取信息,可拨打资管部热线(0571-85175202)更新相关信息。

特此告知

登录
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